青銅峽:逆襲工業“滑鐵盧”
位于寧夏川區平原的青銅峽市,不僅以百年古渠而聞名,更是改革開放以來寧夏第 一批工業重鎮。2011年,青銅峽經濟實力位列中國西部百強市縣第32位。但近年來,身處國內工業經濟持續下行的不利局面,青銅峽市的工業經濟也遭遇了“滑鐵盧”式的下跌。
如何突破困局,青銅峽工業經濟的轉型、轉換發展跌宕起伏。
轉型與改造
青銅峽可謂是寧夏的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必須練好兩個硬功夫,即轉型與改造”,青銅峽市委書記張自力鏗鏘有力地說。
青銅峽鋁廠是市里規模*大的一家企業,曾是全國七大鋁廠之一,鼎盛時期撐起了青銅峽工業的半壁江山。但2013年到2014年,淘汰了15萬噸落后產能之后,一邊受生產規模影響一邊受國際原材料漲價影響,從2013年到2017年連續多年虧損。
“看到青銅峽鋁廠這樣的現狀,吳忠市、青銅峽市兩級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想辦法解決青鋁的實際困難。”張自力告訴記者。為了給企業減負,優化內部管理團隊,降低管理成本。青銅市政府主動接管青鋁的“三供一業”,每年為企業減少4000萬支出;為可持續發展,青銅鋁廠在43萬噸產能基礎上,引進了鋁箔、輕量級汽車產品等技術先進的產品。青銅峽市已經為青鋁量身打造鋁產業園,促進產業延伸,目前已經招商引進7家企業。2019年一季度,青鋁扭虧為盈,轉型升級實現了階段性的成效。
“如果說青鋁是轉型成功的案例,那么我們還有一批企業是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脫胎換骨。”青銅峽市工信局局長湯建華高聲說道。
碳化硅既是個好東西,又是個可怕的玩意兒。雖說它廣泛應用于功能陶瓷、高級耐火材料、磨料及冶金原料等領域,但它爐氣排放、回收難題一直困擾生產企業。
位于青銅峽市的寧夏和興碳基材料有限公司年產碳化硅70000噸、年深加工各類粉體碳化硅50000噸生產線,目前是國內碳化硅行業位列第三。
前幾年,為了將對周圍環境污染降到*低,國內碳化硅冶煉爐均要求采用無組 織方式排放。如何掌握無組 織排放工藝?
和興碳基材料有限公司自2017年底數次召集環保治理專家、行業專家、環保施工企業等相關人員,研制出國內首套大型碳化硅冶煉爐污染物達標排放治理技術方案。將兩座開放式的碳化硅冶煉爐改造為封閉式冶煉爐,冶煉爐氣利用引風機通過管道收集至預洗除塵塔、脫硫塔進行除塵、脫硫治理,爐氣達標排放,建設20000平方米封閉式冶煉車間,兩座預洗除塵塔、脫硫塔,新增環保治理設施50套,共投資12000萬元,有效地解決了污染物無組 織排放難題。
青銅峽鋁廠現代化生產車間
“如今和興公司成為全國碳化硅行業樹立示范標桿,該企業碳化硅冶煉裝備在大型化、節能化、環保化方面不斷邁向新臺階。”湯建華說。
轉換與升級
企業不論大小,但凡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必然被淘汰,不斷推陳出新適應市場需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從銷售太陽能熱水器到生產太陽能熱水器,我嘗到了創業的甜頭,也歷經了創業的艱辛。太陽能市場日漸飽和,同類企業競爭愈發激烈,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寧夏塞上陽光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羅予談起自己公司的轉型升級之路。
寧夏塞上陽光新能源有限公司從2006年到2013年一直以生產太陽能為主,但是太陽能只局限于晴天使用,陰天和晚上都無法使用。鑒于這樣的局限性,羅予帶領自己的團隊一直在尋找可持續性新能源產品。2010年偶然發現美國低溫增焓壓縮系統可解決普通空氣能熱泵只能在零上7度以上使用的問題,于是2013年在蘇州一家公司購買了壓縮機,花費300萬元建立實驗室,自主研發出多種空氣能烘干設備。太陽能+空氣能前置熱轉化TBD技術所研發的系列烘干設備是目前國內*先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設備,填充了國內新能源農業烘干設備行業的空白。“我將通過做全國烘干機共享平臺,成為西北*大的特色農產品的烘干服務商”,羅予神采飛揚。
如果說“塞上陽光”從經銷商、生產商到服務商的發展路徑,通過企業角色定位的不斷轉換達到企業經營模式的不斷升級,那么面眾多“僵尸企業”,青銅峽又是如何對其實施轉換與升級的呢?
摸清底數,分類處置,一企一策,先易后難。“圣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本地一家鋼結構企業,之前已經停產了五年,通過二次招商引進圣泰環保生產不銹鋼環保儲藏罐,僵尸企業得以再度啟動。”青銅峽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馬玉磊說。
青銅峽市目前已通過并購重組、二次招商、技改租賃、拍賣收購等方式盤活“僵尸企業”14家,其中6家已盤活,8家正在處置盤活中,盤活閑置低效用地1402畝,閑置廠房12萬平米。
開放與對接
“電石、冶金、化工……倚重倚能型的傳統工業結構制約我市經濟發展,前些年我們嘗試實施升級改造,但效果不明顯”,青銅峽市長金永靈語速緩慢,招商引資搞了這么多年,怎么搞才能產生效力?瞄準珠三角、長三角,鎖定一個地區,密集型招商,規模性發展。
于是,軸承企業來了,精細化工來了,越來越多來自發達地區的企業把目光投向青銅峽這塊沃土。
“實踐證明我們來這里投資建廠是正確的!”寧夏蘇錫(光電)銅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強用濃重的浙江口音介紹道:“我們那邊電價是這里的2至3倍,地價是這里的二、三十倍,人力成本這里就更低了。這些還不算,西北人樸實熱情,政府服務周到細致,因此企業發展很快,2016年6月年產25萬噸電解銅一期開工建設,2017年年底產值就已經達到120億。”
徐強感覺好,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江浙客商看好青銅峽。“2013年至2015年先是江蘇籍老板來我們這里建設東吳農化、京成天寶等一批精細化工企業,2017年浙江、上海老板投資建設寧波生物制藥、大禹新材料、上海駿馬化工等又一批新項目落地。今年杭蕭園區江浙客商投資汽車配件、環保節能和壓力容器等等。扶貧是一方受益,投資建廠是雙贏雙收。截至今年6月,青銅峽工業園共入駐長三角、珠三角企業18家,計劃總投資52億元。產值超過16億元。”金永靈市長說。
從跌入谷底到成功逆襲。近年來,青銅峽市圍繞做優存量、擴大增量,大力實施改造提升、智能制造、創新發展“三大工程”,高質量發展漸進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