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氧化鋁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1、產業鏈結構不完整
山西省氧化鋁產業鏈目前存在“頭重腳輕”的情況,產業鏈上下游規模嚴重失衡。上游鋁土礦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氧化鋁產能產量居全國第二,但中游電解鋁和下游鋁材加工產業規模較小,分居全國中位和末位。
2、企業集中度不夠
山西省氧化鋁產業度較差,全省氧化鋁生產企業共計15家,規模*大的企業年產能為340萬噸,年產能在200-300萬噸的企業共7家,年產能在100-200萬噸的企業共3家,年產能在100萬噸以下的企業共計5家。其中,年產能100萬噸以下的企業均分布于山西省呂梁市,且50萬噸以下的有4家,均分布于呂梁孝義市。相比山東省,其氧化鋁產能產量居全國首位,且產能集中度較高,省內共有5家氧化鋁生產企業,年產能約2850萬噸,其中濱州高新鋁電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魏橋)和茌平信發華宇氧化鋁有限公司(信發華宇)的產能分別為1800萬噸、600萬噸,規模*小企業的年產能為100萬噸。
3、產業多倚重于外省企業
15家山西省氧化鋁企業中,4家企業為央企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所控股,合計產能規模為880萬噸,占全省15家氧化鋁企業總產能的34.17%;5家企業為省外民營企業控股,合計產能規模為1300萬噸,占比約50.49%;5家企業為省內自然人控股的民營企業,合計產能規模為285萬噸,占比約11.07%;省屬國有企業僅控股1家氧化鋁企業,產能規模為110萬噸,占比約4.27%。
4、產業鏈延伸存在較大難度
供給側改革、環保限產影響山西電解鋁產業的發展。2013年以來,國務院及相關部委接連下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關于印發對鋼鐵、電解鋁、船舶行業違規項目清理意見的通知》(發改產業〔2015〕1494號)、《清理整頓電解鋁行業違法違規項目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發改辦產業〔2017〕656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關于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持續深入推進電解鋁過剩產能的化解工作。2018年6月13日,李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嚴禁在京津冀及周邊重點區域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等產能,提高過剩產能淘汰標準。
生產用電價沒有優勢,難以吸引電解鋁產業落地。電解鋁屬高耗能產業,對電價較為敏感,而目前發電產業仍主要以煤電為主,*終耗能仍未煤炭。燃煤發電成本結構中煤炭約占70%,因此燃煤發電成本基本由煤炭價格來主導。山西省雖為煤炭、火力發電大省,由于煤電仍未真正實現一體化,“市場煤、計劃電”的產業結構使得省內資源稟賦優勢并未充分發揮,火電廠電煤大多以市場價采購,電煤價格在產煤大省中處于較高水平。尤其在2017年,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的轉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等因素影響,煤炭價格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快速上漲后持續高位運行,導致山西省內發電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全省42家(單機20萬千瓦及以上)主力電廠有35家虧損,虧損面達到83.3%,凈虧損額近60億元。
5、生產環保問題突出
增加環保設施的建設將增大氧化鋁產品的生產成本,部分廠商為追求高額利潤,對未做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進當地河流,對污染嚴重的赤泥廢渣等直接傾倒在山谷中,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極大地影響政府、民眾的招商意愿。2016年11月,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對中國鋁業旗下的山西華興鋁業有限公司、國家電投集團山西鋁業有限公司的廢水、赤泥等廢渣、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了詳細報道,再次引發民眾對氧化鋁產業環保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