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智能制造,小企業只能“望洋興嘆”?智能制造的熱度持續升溫,國家大力推進,地方政府也出臺各種政策給予企業指引,龍頭企業更是建設得熱火朝天。事實證明很多的制造企業,特別是大中型的行業領先企業在智能制造建設上已經卓有成效,也給企業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或許正是這樣,在大企業玩轉智能制造的同時,很多小微企業盡管看到和了解了制造的趨勢,也只能“望洋興嘆”。但,大企業固然資本雄厚,面對智能制造有先行一步的優勢,可面對智能制造這樣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想要帶領龐大的企業通過轉型升級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也絕非易事。從這一點看,小微企業在智能制造面前并非處在絕對的劣勢。
不久前,筆者看到某社區有企業感慨自己是小型女鞋生產企業,工廠太小,知道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但也只能望而卻步了。看到這里筆者的第一反映就是智能制造就一定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使用高精尖的“黑科技”?智能制造和企業規模有關系嗎?進一步思考也讓筆者想要了解小微企業有智能制造的必要嗎?小微企業智能制造面臨了哪些困難,該如何破解?小微企業發展該如何邁向智能制造?
那么,同樣是推進智能制造小微企業面臨怎樣的困難?
首先,小微企業受限于企業規模無法給予足夠的資金去支撐智能化的升級改造。中國大部分制造企業,目前仍舊停留在工業2.0及工業3.0階段,要到達4.0階段實現智能制造則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做生產設備及運營流程的改造,龐大的資金一般小微企業很難承受。其次,優勢資源的缺失也讓小微企業推進智能制造存在很大的難度。無可否認國家和各地政府給予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的支持力度都在增大,對企業智能化升級轉型補貼也在加大,但在很多項目申報、補貼方面的資源都在想大型企業便宜,小微企業能獲取的紅利非常有限。再則,小微企業自身承受著生存的壓力顯著。隨著中國制造在世界范圍內競爭優勢喪失,制造業經歷了多年寒冬,盡管今年來持續回暖但很多小微企業還游走在生存線上,解決溫飽實現盈利還是首要任務。最后,小微企業總體上信息化水平、自動化水平、管理基礎都較為薄弱,倘若整體盈利能力不錯的情況下,更多的資金還是會流向生產設備的購買等基礎設施的方面。
面對這些困難,該如何破解?小微企業該如何邁向智能制造?
首先,建立對智能制造正確的認知。正確理解智能制造的內涵和外延是最基本的意識構建基礎,對智能制造的相關使能技術也需要全面的了解和理性的看待,不能妖魔化,要客觀。其次,形成準確的自我認知。智能制造的建設過程可能包含一條智能化生產線的建成,可能包含智能物流體系的建成,也可能是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智能化提升,但這些不是智能制造的全部,你的企業智能制造是怎樣的,一定是根據企業自身的評估形成的“個性化”的智能制造框架,因為企業的痛點不同,基礎不同,上機器人是智能化改造,一個倉庫貨架的簡易改造實現對揀貨效率的提升也是智能制造在某方面的提升,這些都沒有所謂的絕對標準。痛點找到后,企業可以根據這方面的需求進行智能制造的規劃。例如,前文提到那位“望洋興嘆”的女鞋制造企業,是否可以在定制化、個性化轉型中尋找轉型之機,同時也按此布局智能化的嘗試,從輕量級的應用和改造入手。
回顧一下中國企業的智能化進程,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機器人、人工智能、增材制造、虛擬現實等等,熱潮之下出現了很多對智能化的“妖魔化”渲染,讓很多企業管理者將智能制造與機器人、黑燈工廠、無人化等等這些關鍵詞畫上等號,或許這些背后大量的投入是小微企業“望而卻步”的根本原因。但需要糾正的觀點是,并不是只有高大上的黑科技才是智能制造,工廠規模也不是智能制造推進的障礙。無論企業大小在智能制造面前都無法一口吃出來,都是循序漸進的一步步實現的,只不過對于小微企業在實現策略上可能相較于大型企業有所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小微型制造企業想要保持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智能制造是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