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銅套廠家
?13463634789
銅套在機器中的作用就是減少摩擦、減少震動、防腐蝕、減少噪音、便于維修、簡化結構制造工藝。在運動部件中,由于長期摩擦會造成零件磨損,這時候采用銅軸套,就能減少摩擦。如果銅軸套磨損到一定的地步,只需要更換銅軸套即可,從而節約更換軸或座的成本。
液壓機械、機床、林業機械、工程機械、礦山、鐵路、船舶、石油化工機械、壓鑄機、冶金設備;食品包裝機械、紡織、輕工機械和航空、兵器等工業等諸多行業和和部門的各種機器、機械上。
襯套標準廠家
60多年櫛風沐雨,今天的中國恩菲已成為有色冶金工程建設領域的國際知名品牌,從上世紀“小馬過河”的初探,到“勝利會師”的收獲,從底吹煉鉛技術的嘗試,到氧氣底吹銅熔煉技術、銅锍底吹連續吹煉技術的成功,恩菲人不辱使命,擎起“中國創新”的大旗。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隸屬于世界500強中冶集團的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恩菲”)成立于1953年,60多年櫛風沐雨,今天的中國恩菲已成為有色冶金工程建設領域的國際知名品牌,以核心專長技術為依托,為承擔我國冶金建設行業國家隊責任不懈努力。尤其在專有底吹煉鉛、煉銅技術上,中國恩菲無可爭議地擔當著“旗艦”的角色。
從上世紀“小馬過河”的初探,到“勝利會師”的收獲,從底吹煉鉛技術的嘗試,到氧氣底吹銅熔煉技術、銅锍底吹連續吹煉技術的成功,恩菲人不辱使命,擎起“中國創新”的大旗,在世界有色冶煉領域書寫了一整套更高效、更節能、更環保的“恩菲答卷”。
原創氧氣底吹冶煉技術, 鉛冶煉率先取得驚人突破
在天安門西側的國家博物館里,安放著享有“鎮國之寶”美譽的司母戊鼎,這是迄今世界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已有3000余年歷史。源自青銅時代的煉銅法傳承至今——不論是通過向熔爐送風產生高溫熔化孔雀石的“火法冶煉”,還是采用金屬元素置換的“水法煉銅”,都能在我國歷史中得到追溯。
進入現代社會,伴隨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火法冶煉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古時的熔爐早已被各式大規模冶煉爐取代,用來輸送氧氣的吹管也演變為氧槍,而在此過程中,中國作為冶煉古國,卻慢慢失去了舊日地位。
上個世紀,國內幾乎全部現代強化冶煉技術都依靠國外引進,對外技術依賴嚴重,長期受制于人,甚至有“世界冶煉技術的展覽館”之稱。上世紀80年代,國內外環保要求日趨嚴格,為淘汰傳統的燒結—鼓風爐等傳統煉鉛工藝,各國紛紛開展了新式煉鉛工藝的研究,包括QSL一步煉鉛工藝、Kivcet工藝、Kaldo煉鉛工藝、頂吹煉鉛工藝等。雖然國外開發的冶煉技術百家爭鳴,但其中多為一步或一爐煉鉛,在運行中會帶來一些工程問題或成本很高。
也正是從那時起,為民族工業爭氣、為有色行業出彩的神圣使命就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中國恩菲的肩頭。為扭轉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解決困擾我國鉛冶煉燒結過程中的環保問題,中國恩菲的冶煉專家團隊義無反顧地挑起大梁,踏上了研發有色冶金先進工藝的“新長征之路”:
1983年9月,經原國家科委批準,氧氣底吹鉛熔煉技術研發課題被列入國家“六五”計劃,由中國恩菲前身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牽頭,聯合行業眾多科研院所組成攻關組,對氧氣底吹鉛熔煉工藝進行研究探索和小型試驗。
1985年12月,由中國恩菲設計,采用氧氣底吹鉛熔煉技術的年產3000噸粗鉛半工業試驗成套裝置建成,并于1987年11月底完成10批次試驗。“共計熔煉鉛精礦895噸,產出粗鉛342噸。”這組塵封的數據或許今天看來實在不怎么驚人,但在當時卻是對技術研發有著重大意義的第一步。
1997年9月,為滿足國家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踐行“燒結鍋—鼓風爐煉鉛工藝必須于2000年前全部淘汰”這一“軍令狀”,中國恩菲組織豫光金鉛、溫州冶煉廠和池州冶煉廠,在水口山利用原有底吹熔煉爐和1.5平方米小型鼓風爐開展底吹熔煉—鼓風爐還原煉鉛工藝全流程試驗。在鉛精礦底吹熔煉取得滿意經濟技術指標后,通過適度提高鼓風爐焦率、降低鼓風熔煉強度,實現了渣含鉛小于3%,降低至與熔煉燒結礦同一水準,但粗鉛能耗大大降低,試驗最終取得成功。
2002年,第一代技術——氧氣底吹熔煉—鼓風爐還原煉鉛技術實現產業化,在此基礎上,秉承“創新是發展靈魂”的理念,中國恩菲向著更低能耗、更高環保的方向邁進,持續研發氧氣底吹熔煉—熔融渣側吹還原法以及氧氣底吹熔煉—熔融渣底吹電熱還原法煉鉛技術。目前,氧氣底吹煉鉛項目單系列規模已從過去3萬噸/年粗鉛,擴大至5萬噸、8萬噸,如今已至20萬噸;所處理物料也由單一鉛精礦發展到添加蓄電池鉛泥、鉛銀渣、鋅浸出渣、高爐鉛鋅塵、氰化渣、金精礦;噸鉛能耗由630千克標煤降至220千克。
氧氣底吹鉛熔煉技術大大降低了能耗和焦炭使用量,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冶煉企業的二氧化硫煙氣和粉塵所帶來的環保問題,目前已經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使我國鉛冶煉技術一舉邁入國際先進水平。最值得驕傲的是,這項技術被國家九部委指定為首選煉鉛工藝,現已經成功應用于包括印度等在內的國內外40多個鉛冶煉項目,產能近400萬噸/年。
從追趕到引領, “世界冶煉技術展覽館”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