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從事與機器人產業相關的企業有200余家,但是有知識產權的不到三分之一,企業90%以上的關鍵零部件和中高端數控系統依靠進口,這是東莞機器人產業的當前現象。站在“風口”上,卻未能攻占“關口”,難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
不可否認的是“水高才能好出船”,只有行業繁盛,充分發展,各要素發生互動,實力企業最終才能脫穎而出。從政府角度而言,當然也希望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因而補貼政策頻出。如對東莞市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經認定為東莞首臺(套)的重點技術裝備產品,年度最高獎勵可達1000萬元。自2014年9月至今年1月,東莞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共2698個,總投資約386億元,新增設備儀器76315臺(套),其中莞產設備占17.5%。
要繼續引導行業高端發展,政策調整勢在必行。今年,東莞出臺新政———《強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工作方案》,通過更高層次的供需對接和更全面的政策體系,將過去零碎化的要素資源和各自為政的產業鏈條,連接成一個相互支撐、共生共榮的產業系統,實現東莞智能制造的跨越式邁進。政府也有意識地引進和培育行業高端企業和機構,加快建設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積極打造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集聚區。
聚焦高價值要素,搭建強強聯合的平臺,資源充分流動和對接,產學研用緊密合作,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這可以說是東莞從“制造大市”轉身“智造強市”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