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縣楓嶺頭“小五金”歷史由來已久,在全國小有名氣。該鎮的小五金產業起源于民國初期,當時以生產鐮刀、剪刀、鐵鍋為主。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家庭作坊式的小五金加工廠變成了現代化的大企業,產品涵蓋電線電纜、低壓電器、精密機器零配件等近百個門類3萬多種,年產值達到40余億元。小五金緣何能發展成富民強鎮的大產業?日前,筆者走訪楓嶺頭鎮五金產業,探尋其中的成功秘籍。
傳統小五金煥發新光彩
9月11日,楓嶺頭鎮坑口五金廠,31歲的李志堅和40多位工人正在忙碌著。
李志堅是家里五金產業的第三代“傳人”。早在新中國成立前,他的爺爺便用鐵絲編織油斗和漏勺,走街串戶四處叫賣。父親李全火是村里的鐵匠師傅。農閑時節,李全火風餐露宿,挑著貨擔把自家打制的鋤頭、鐮刀等農具賣到了弋陽、橫峰、九江等地。
2002年,18歲的李志堅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年輕的他明白,單靠父輩們手工打制的形式已經無法將產業做大做強,必須緊跟市場需求和時代潮流。他果斷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由生產農具為主轉向以生產不銹鋼鍋、炒勺、鍋鏟等廚房五金用具為主。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坑口五金廠年產量已達6萬只不銹鋼鍋、20萬只炒勺和15萬只鍋鏟,產值400余萬元。2011年,李志堅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康磊牌商標,并在上海注冊成立康磊實業有限公司。去年起,李志堅又在淘寶上開了網店,開啟坑口五金店的“互聯網+”時代。
和坑口五金廠一樣,榮華五金廠也是堅守傳統小五金產品的企業。2007年,許榮華在自家住的樓房里建起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廠,主要生產畚斗和拖把。如今,廠里年產量已達20萬只畚斗和10萬只拖把,南昌、鷹潭、撫州等全省各地的經銷商都到這里進貨。許榮華不無自豪地說,“小畚斗也可以做成大產業,如今,我家的畚斗占據了全省90%的市場份額。”
立足山鄉面向全球
和老一輩五金人不同,楓嶺頭鎮新生代的五金“產業軍”目標更高,眼光更遠。他們不滿足于只生產傳統意義上的小五金,而是不斷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向日用五金、禮品五金、建筑五金、機械五金、電子電器、電氣電工等邁進。
2002年,26歲的陳遠遠經過市場調研,將新成立的楚迪公司產品鎖定在生產浴霸上。前幾年,他順應市場需求,將公司轉型以生產集成吊頂及附屬配套產品為主,并在全國各地設立60多家楚迪集成吊頂實體店,年產值過千萬元。
漢光電線是楓嶺頭五金行業的又一大品牌。這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業,在年僅36歲的創辦人程世德的帶領下,經過十幾年的創新與發展,已成為省內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電線電纜知名企業。如今,漢光產品市場遍布全國20多省市和地區,并出口10多個國家。
四方創業回報桑梓
和陳遠遠、程世德等在家門口創業不同,楓嶺頭也有不少新生代產業軍離開家鄉,在全國各地發展。年輕的林孫發是新生力量的代表。他20歲時前往廈門、深圳等地從事五金貿易,積累資本后在廣東中山創辦了新保門五金電器實業有限公司。公司以研發制造LED照明、五金工程配套、電線電纜、鎖具、小家電等為主,其中新保門鎖具已是廣東省著名商標,在全國擁有700多家經銷商,成為鎖具行業的領跑者。
在浙江義烏經營五金產品的程家鄉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01年,程家鄉前往浙江義烏經營五金產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小店面發展成大公司,產品遠銷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年銷售額過億元。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共有300多位像林孫發、程家鄉這樣的年輕人離開家鄉,在全國各地開辦五金生產企業或經營店,其中不少成長為年銷售額過億元的規模企業。
這些在外創業的五金人致富不忘家鄉,陸續返鄉創業。目前,該鎮五金行業共有生產企業和經營戶600余家,僅在楓嶺頭和上饒本地就有300多家,解決當地1萬多人就業。隨著時代的變遷,楓嶺頭小五金正由小作坊向大生產、小產業向大產業、小家庭向大集團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