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成為全球制造產業兵家必爭之地。2015年10月6日,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發布自制的500瓦級高功率光纖激光的金屬3D打印機系統。據該院飛彈火箭研究所副所長任國光表示,這臺臺灣自主研發的金屬增材制造系統(金屬3D打印機),與全球光纖激光制造龍頭IPG公司的同級產品相較,性能已在伯仲之間,初步符合航天級材料使用標準(AMS-6514);明年可望研發出1K瓦級的金屬3D打印系統,整體技術希望1年后可以和國際廠商并駕齊驅。
任國光指出,目前臺灣中科院已就漢翔公司提供的廠家停產零部件進行3D打印之外,未來這套系統可加速該院自行研發飛彈的輕量與微量化,有助于臺灣國防產業的提升,以及可開創航天及增材制造新紀元。
3D金屬打印系統計劃主持人任國光表示,3D金屬打印機實現自產后,接下來是開發金屬粉末技術,預計半年內臺灣就可以自主開發粉末,根據不同航天元件開發出不同的粉末,并應用在航天和國防產業上。
任國光說,臺灣中科院所自制的增材制造驗證平臺可加工尺寸為250×250×300毫米,成型精度小于50微米。以麻時效鋼材料產制之金屬件(未熱改質前)抗拉強度可達1,100百萬帕斯卡(MPa),降伏強度達950百萬帕斯卡,硬度超過30(HRC),初步符合航天級材料使用標準(AMS-6514),未來通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認證后,即可使用在飛行器上
任國光表示,3D金屬打印機可以解決武器系統服役期中,經常遭遇到的零部件廠家停止生產問題,只要先分析材料,有同樣的金屬粉末,再依照設計圖和尺寸制作,可以嘗試用3D金屬打印制造出來,做完之后再經過硬度、強度、抗壓度測試,就可以拿來使用。因此未來不排除運用在臺灣海軍服役的海龍、海虎潛艇的零部件上。
另外,臺灣中科院自行研發的雄風、天弓、天劍系列的各式飛彈,未來可運用3D金屬打印機,將飛彈內零組件進行輕量化與微量化后,將飛彈彈體多出的空間與重量,增加其他設備,增強其射程與效能,協助飛彈技術的再次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