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6月12日起,被國人一致看好的中國股市突然大變臉,在國內外做空力量的惡意做空下,中國股票經歷20天暗無天日的浩劫,從5178點新高路急挫,根本沒有作出一點血性的抵抗,一瀉千里,潰不成軍,讓人目瞪口呆,最低居然跌到3300多點,頻現2000股跌停慘象。指數短期跌幅高達不可思議的60%,平均每天要跌4%以上。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日子也不好過,頻遭拋售,股價紛紛重挫。仿效1998年香港股市保衛戰,在國家的積極干預下,中國股市于7月8日開始趨穩,頻現指數沖擊漲停、1300股漲停奇觀。在一旁偷樂的美國人,高興了沒幾天,就開始為自己的股市大跌犯愁了。美國對中國內地的唱空與譏笑,其實不過是50步笑100步,美國股市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其實早己動搖,上市公司在15年內減少了一半。
據美國CNNMoney撰文稱,雖然美國股市的總市值仍然在不斷緩慢增長,但上市公司的數量卻在快速減少,這表明美國的創業環境正在惡化,極可能對就業和經濟活力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根據Wilshire 5000 Total Market Index,在馬克·麥圭爾(Mark McGwire)1998年夏天創造本壘打記錄時,美國上市公司股票數量達到7,562家的最高峰。現在呢?只剩下3,812家了。出了什么問題?簡單來說,退市的企業多于上市的企業。
受此影響的絕不僅僅是華爾街的銀行家。不僅投資者的選擇在減少,就連美國的就業也會受到直接影響。
“我們正在收縮股票市場。除非能想辦法成立更多創業公司,吸引更多IPO,否則創造就業的速度將會繼續慢于應有的速度。”納斯達克前副董事長大衛·維爾德(David Weild)在國會就資本市場問題作證時說。
這種情況如何發生的?必須指出的是,股市的總體價值(即市值)已經較1990年代大幅增加。然而,股票數量卻在1998年7月達到頂峰,當時的企業都趁著互聯網繁榮時期爭相上市。“那是一段神奇的時期,如果你能創辦一家公司,并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com,就能一夜暴富。”鮑勃·韋德(Bob Waid)說,他擔任總經理的Wilshire Analytics公司負責制定Wilshire 5000指數。
很顯然,他們錯了。破產成為很多企業退市的原因之一。
威爾夏5000(Wilshire 5000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的股票數量在過去二十年中已出現崩潰式下降。
IPO速度比不上并購速度:還有一種退市的渠道就是并購,一家企業被另一家企業收購后會導致其股票停止交易。并購市場越來越繁榮:根據Dealogic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的的美國并購交易達到創紀錄的1.1萬億美元。在完美的情況下,IPO數量可以彌補退市的企業數量。然而,IPO市場并未恢復到.com時期的水平。
DeaLogic的數據顯示,1996年有多達848家公司上市,融資總額為786億美元。2014年,IPO市場完成了950億美元交易,但只有292家公司上市(其中馬云的阿里巴巴就占了250億以上)。
IPO減少的一種解釋是其他資本來源的出現,包括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Uber和Airbnb等創業公司可以通過pre-IPO市場獲得巨額資金,有人擔心這其中存在泡沫。還有一些創業公司可能因為擔心監管而不愿上市。成本高昂的信息披露程序,以及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都大幅降低了IPO的吸引力。
創業世界也在萎縮:另外一個解釋則是美國的創業公司同樣在減少。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顯示,創業公司1978年占到美國企業總數的15%,2011年僅為8%。
“我們的創業公司數量大幅萎縮,而那里恰恰是就業增長的來源。”維爾德表示。他抱怨稱,1990年末的重大市場調整令小市值股票(例如創業公司)相對于IBM和微軟這樣的大市值股票處于弱勢地位。例如,納斯達克決定成為一家追逐利潤的公司,因而改變了它的目標。維爾德表示,該交易所已經不再支持小型投資銀行生態系統,而正是這套系統支持了之前的小市值股票。與之類似,1998年出臺的替代交易系統監管制度在美國廣泛引入了電子市場,大幅提升了普通投資者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然而,維爾德認為這也減少了小型投資銀行的利潤,其中很多都已經關門大吉。
風險交易所:解決方案何在?維爾德和其他人正在推動美國國會成立所謂的“風險交易所”,以此迎合年輕企業。從理論上講,這些交易所將為創業公司提供當前的市場結構所無法提供的資本來源,從而對經濟形成刺激。
“美國的市場結構其實是在破壞我們的未來。如果破壞了創辦小企業的能力,創辦大公司的能力也將受到抑制。”維爾德說。看來,美國也是在50步笑100步,他們也不得不為股市大傷腦筋了。“美國股市的泡沫已經非常之大,風險不可控,隨時可能爆裂、幻滅......要上遇上2008年次貸危機,將會引發不可想象的大災難!”美國許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