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傳統、擁抱未來。
我們又一次站在了選擇的路口。
當一度引以為傲的“世界工廠”的光鮮感覺不再,中國將如何定位全球產業版圖中的新角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度亮出的“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兩大熱詞,勾勒出了清晰的圖景。
升級“中國制造”、孕育新興產業,是全球經濟新格局、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自然選擇。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之下,植入新理念、擁抱新技術,是中國制造搶占全球工業制高點的必然路徑。
“中國制造”新標簽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2025”將深深地印在中國產業變革史上。
過去幾十年間,“Made in China”的標簽出現在歐美家庭的幾乎每一個角落。2010年,中國制造歷史性一刻定格——時隔150年之后,中國重返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
然而,世界瞬息萬變,猶如一個不停旋轉的萬花筒。在全球經濟變局之下,“中國制造”顯露疲態,而外資也已開始向東南亞遷移,部分歐美國家則提出重振制造業,促引制造業回流。
“中國制造業投資回報率偏低,投資回報時間長,資本不愿意把錢投進來。”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對上證報記者說,“公司上一輪融資,我使了吃奶的勁兒,上門磕了無數頭,人家才掏錢的。”
兩會期間各界對于“馬桶蓋”的激論,真實地折射了“中國制造”的困境。所以,當“中國制造2025”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即刻在兩會代表委員中引發了強烈共鳴。
“中國制造2025”是什么?
“"中國制造2025"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是一個路線圖和時間表。”工信部部長苗圩第一時間向媒體解析,中國大體需要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因此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2025是第一步,“通過這十年的努力,我們希望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
舉目全球,“德國制造”美譽遠揚,并正推進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戰略,激蕩了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
在苗圩眼中,德國工業4.0在內容上與我國的兩化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兩國工業發展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需要結合中國國情把發展路徑選擇好。他透露,工信部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關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花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選擇一些地區、行業做一些試點,不斷總結經驗,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一言以蔽之,中國要從過去生產消費品的“世界工廠”,升級為向世界提供先進裝備的重要基地。
事實上,“中國制造”的升級,與“一帶一路”及“走出去”戰略,構筑了一個宏大而立體的國際化鏈條,旨在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以及汽車、飛機、電子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
未來的“中國制造”,將打破產品輸出為主的傳統出口形態,形成產品、技術、資本全方位“走出去”態勢。
“中國制造”嵌入互聯網基因
“中國制造”新標簽的背后,融入了更多的要素。
2013年底,制造業女強人董明珠與互聯網明星雷軍開玩笑似的擲下賭注,賭小米5年之內銷售額能否超過格力電器(000651,股吧),賭資為10億元。
5年的賭期未至,互聯網的顛覆性已盡顯。小米2014年銷售額增長2.3倍達到743億元,較格力的差距快速縮小。
在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的進程中,除了改造升級傳統“強項”制造業之外,新興產業與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全國人大代表、騰訊CEO馬化騰的想法與“互聯網+”計劃不謀而合。
“互聯網經濟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體現得已經非常明顯了。”李彥宏對上證報記者說,下一波發展浪潮更多的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結合。馬化騰呼吁,有關“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盡快出臺,促進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充分對接,并加強互聯網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
我們又一次站在了選擇的路口。
當一度引以為傲的“世界工廠”的光鮮感覺不再,中國將如何定位全球產業版圖中的新角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度亮出的“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兩大熱詞,勾勒出了清晰的圖景。
升級“中國制造”、孕育新興產業,是全球經濟新格局、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自然選擇。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之下,植入新理念、擁抱新技術,是中國制造搶占全球工業制高點的必然路徑。
“中國制造”新標簽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2025”將深深地印在中國產業變革史上。
過去幾十年間,“Made in China”的標簽出現在歐美家庭的幾乎每一個角落。2010年,中國制造歷史性一刻定格——時隔150年之后,中國重返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
然而,世界瞬息萬變,猶如一個不停旋轉的萬花筒。在全球經濟變局之下,“中國制造”顯露疲態,而外資也已開始向東南亞遷移,部分歐美國家則提出重振制造業,促引制造業回流。
“中國制造業投資回報率偏低,投資回報時間長,資本不愿意把錢投進來。”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對上證報記者說,“公司上一輪融資,我使了吃奶的勁兒,上門磕了無數頭,人家才掏錢的。”
兩會期間各界對于“馬桶蓋”的激論,真實地折射了“中國制造”的困境。所以,當“中國制造2025”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即刻在兩會代表委員中引發了強烈共鳴。
“中國制造2025”是什么?
“"中國制造2025"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是一個路線圖和時間表。”工信部部長苗圩第一時間向媒體解析,中國大體需要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因此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2025是第一步,“通過這十年的努力,我們希望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
舉目全球,“德國制造”美譽遠揚,并正推進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戰略,激蕩了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
在苗圩眼中,德國工業4.0在內容上與我國的兩化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兩國工業發展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需要結合中國國情把發展路徑選擇好。他透露,工信部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關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花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選擇一些地區、行業做一些試點,不斷總結經驗,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一言以蔽之,中國要從過去生產消費品的“世界工廠”,升級為向世界提供先進裝備的重要基地。
事實上,“中國制造”的升級,與“一帶一路”及“走出去”戰略,構筑了一個宏大而立體的國際化鏈條,旨在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以及汽車、飛機、電子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
未來的“中國制造”,將打破產品輸出為主的傳統出口形態,形成產品、技術、資本全方位“走出去”態勢。
“中國制造”嵌入互聯網基因
“中國制造”新標簽的背后,融入了更多的要素。
2013年底,制造業女強人董明珠與互聯網明星雷軍開玩笑似的擲下賭注,賭小米5年之內銷售額能否超過格力電器(000651,股吧),賭資為10億元。
5年的賭期未至,互聯網的顛覆性已盡顯。小米2014年銷售額增長2.3倍達到743億元,較格力的差距快速縮小。
在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的進程中,除了改造升級傳統“強項”制造業之外,新興產業與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全國人大代表、騰訊CEO馬化騰的想法與“互聯網+”計劃不謀而合。
“互聯網經濟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體現得已經非常明顯了。”李彥宏對上證報記者說,下一波發展浪潮更多的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結合。馬化騰呼吁,有關“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盡快出臺,促進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充分對接,并加強互聯網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