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國外知名企業在經濟危機肆虐的今天沒有驚慌失措,依然能按既定計劃行動,做得風生水起,一片繁榮景象。在國內機床行業日子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外資企業為何卻能“獨善其身”?
首先,德國企業能將危機意識貫穿公司發展始終。未雨綢繆,方能防患于未然。德國民族素以嚴謹務實和強烈的危機意識著稱,多數企業能將這種危機意識貫穿發展始終,作為一種戰略納入企業的規劃中,并能將這種意識落實到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是造就德國企業管理的精細化和產品的高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多數企業的產品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加以創新和改造,針對性強。現在眾多的國外機床企業已不像以前,直接將國外成熟的技術和產品引進中國,而是在原有基礎上,根據中國客戶的實際需求加以改造和創新,使新產品更加貼近中市場,更加契合中國客戶的實際需求。德馬吉在中國市場推出性價比高的中端機床,瑞士托納斯在中國的合資公司——特納斯(西安)機械有限公司,市場定位專業生產適合中端市場的瑞士型縱切削自動車床。
再次,注重服務與客戶體驗。美國哈斯在全國建立的二十多個HFO(哈斯數控機床專賣店及技術服務中心),具備可為客戶提供現場演示的機床展示廳、隨時滿足客戶零配件供應需求的零件倉庫,為客戶培訓操作人員的培訓教室,以及專門的維修服務車等完善的設施。托納斯在香港和上海設立備件庫,確保迅速快捷地滿足中國客戶需求。
另外,在中國投資辦廠,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投向中國市場,實現了高端機床的本地化生產。縱觀全球知名企業,瑞士百超、斯來福臨、馬扎克、埃馬克、通快等都在中國本土興建了自己的工廠,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機床行業的強大,加快供貨周期,提高產品性能和性價比,對于高端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加上中國市場這塊巨大的市場驅使,在中國投資辦廠的外資企業越來越多。
還有,與中國本土企業結盟。中國機場市場巨大,外資企業若要贏得市場先機,便采取和一些技術領先的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如北一大隈、特納斯(西安)機械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集結了外資的技術管理優勢,又兼具中方的地域和人才優勢,具備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可以將觸手伸及到外資企業無法單獨開發的領域市場。
處在轉型升級的中國機床企業,應抓住眼下這一難得機遇,抓住國外機床企業競相進駐中國市場機會,虛心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并加以創新,開發出適應中國市場的產品,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被淘汰,才能助力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民族裝備制造業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