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4臺秦川牌YK7236蝸桿砂輪磨齒機升級、改造并組線的智能化生產單元在上海工博會上亮相,之后直接發往用戶。而之前的10月中旬,為上海匯眾汽車制造公司(上海匯眾)改造的多臺EMAG數控立車組成的智能制造單元也剛剛交付。這是秦川集團在智能制造方面謀求突破式發展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智能制造進入發展戰略
按照集團既定的發展戰略,業務已清晰為三大板塊,即三個三分之一。其一是新機床和新裝備,主要涉及關鍵工藝和關鍵設備;其二為關鍵功能部件,主要向市場提供刀具、絲桿、導軌、螺桿轉子(泵)、齒輪(箱)及數控系統等;其三為智能制造業務,包含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島(生產線)和設備改造升級,再制造及工廠服務。
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顯示,智能制造裝備方面,國家將重點推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自動化成套生產線,智能控制系統,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專用裝備的發展,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帶動工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憑借在高檔數控機床、機床功能部件等方面的技術積淀及工藝、裝備優勢等,以及一直從事的機床再制造業務基礎,公司正在將智能制造升級為支撐發展的重要一極。“秦川未來三分之一的收入將來自智能制造及工廠服務。”秦川集團董事長龍興元在多種場合表示。
作為擔綱智能制造業務的秦川設備成套服務公司(秦川設備成套公司)是集團旗下的以機床再制造、專機研發,以及設備成套、成線、工廠服務為主的業務單位。“多年來,秦川設備成套公司大修、升級改造的齒輪加工機床、坐標鏜床、數控車床、導軌磨床等有十幾個類型,400多臺套。這期間,積累了大量的技術與經驗。”秦川設備成套公司總經理劉朝輝表示,“而去年集團公司組建的中央研究院智能裝備研究所,則強化了我們基于用戶工藝研究的智能裝備研發與成套服務的技術力量,支撐起我們的轉型戰略。”劉朝輝的介紹為智能制造進入集團發展戰略重點闡釋了充分的客觀理由。
成套成線形成優勢
今年年初,秦川設備成套公司與上海匯眾簽署現代制造服務業務合作協議,對其兩臺EMAG數控立式車床進行再制造,組成汽車制動盤U型生產線上車削智能制造單元。這是集團以新的業務模式進入汽車制造行業的重要一步。
與此同時,秦川設備成套公司與智能裝備研究所也在聯手進行著國內首套智能數字化齒輪精密加工裝備生產線的技術研發與裝備集成。僅僅4個月時間,這條數字化齒輪精密加工裝備生產線就研制成功,并出展4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13)”。
如果說智能制造單元是基于用戶生產線的鑲嵌需要,那么齒輪精密加工裝備生產線則顯示了集團公司從用戶工藝研究、技術開發到設備及功能部件,乃至系統智能控制的集成優勢。該生產線以先進的數控機床為核心,分熱(處理)前單元和熱(處理)后單元兩大部分,配置自動上下料、桁架輸運、在線測量、智能傳感決策等機構和系統,是目前國內首套齒輪精密加工制造執行系統(MES),具有節拍快、工藝擴展性強、涵蓋領域廣等特點,引領了我國齒輪制造技術與裝備的智能化、高效化、數字化、綠色化新方向。
應客戶要求,對4臺舊磨齒機(秦川牌YK7236)進行升級改造,并組成智能化生產單元,以滿足4種不同工件(盤齒輪:外徑從Φ65mm到Φ70mm)的自動加工。而加工時前兩臺機床加工同一規格的齒輪,后兩臺機床則加工另一種規格的齒輪。整條線加工節拍在60秒以內。
“除了再制造與專機研發外,與集團公司各企業相比,秦川設備成套公司最大的優勢在于對不同行業用戶需求的精準理解與把握,因此,向系統集成、工廠服務轉型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秦川智能裝備研究所所長王洪建表示。劉朝輝透露,“目前,我們還有幾條生產線的改造和工藝成套設計項目正在洽談。”
發展模式日趨成熟
近十年來,秦川集團堅持技術和市場“雙導向”的發展模式,無疑充分發揮了自身專注于精密復雜數控機床主機技術、關鍵功能部件核心技術的獨特優勢。而近幾年,從“結構先導”到“工藝先導”的服務方式的轉型,則使集團獲得了為用戶提供成套工藝技術解決方案的有效路徑。智能制造板塊,正是適應了這樣的轉型——把自己的存在嵌入用戶的生產工藝當中,把自我價值體現在用戶工藝裝備和生產流程更專業、更高效、更具有市場競爭力之上——實際上是“用戶工藝師和裝備師”角色的回歸:前端為用戶工藝規劃和設計,中端立足自主研發系統集成,后端提供全方位的工業服務。
“作為專項的業務,再制造+新技術,再到工藝鏈的全方位服務,乃至工廠(管理)服務,可以看到,工業服務無所不在。智能制造的市場很大。”劉朝輝信心十足地表示,“我們的智能制造業務發展目標不是針對廠家,而是針對專業企業及專業企業的生產線。”
對于智能裝備研究所作用的發揮,所長王洪建感言:“我們必須緊貼用戶,時時研究用戶工藝變化與發展趨勢。加之當今的技術發展飛快,我們還必須掌握前沿技術與趨勢,因為我們定位的服務是動態的。”而對于研究所與設備成套公司的協同機制,劉朝輝認為,這種協作與聯合模式既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又結合了雙方在技術研發與成套成線業務實施方面的優勢。“一方面使技術研究既具有廣泛性,又不失針對性,還兼顧了前沿技術的跟進與研判;另一方面,廠、所的業務自主性又獲得了很大的空間,結合以后就會產生疊加效果,使一加一大于二。”劉朝輝坦言:“我們現在關注點并不一定是資源,我們最為關注的是速度。工藝技術以及市場發展的速度決定了我們的反應速度和出手速度必須快。”劉朝輝分析表示,“目前廠所協同聯動正是我們獲得這種速度的有效模式。”
根據劉朝輝介紹,眼下,智能制造板塊正在積極探索在服務、市場開發等方面與集團公司現有的銷售、服務體系共享模式,以期獲得支撐規模化發展的更有力的基礎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