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壓鑄網訊 在2012中國(銅陵)青銅文化論壇上,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陳建立所做的專題報告《銅陵師姑墩遺址出土鑄銅遺物的初步研究》顯示,該遺址冶煉與鑄造活動共存,年代相當于二里頭文化三四期開始,據此,銅陵地區人類銅采冶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代。
據介紹,師姑墩遺址位于長江南岸銅陵縣鐘鳴鎮,所發掘出土大量二里頭到東周時期冶鑄遺物,研究人員通過對該遺址出土的銅器、銅塊、爐渣、爐壁及陶范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該遺址冶鑄活動共存,年代從二里頭文化三四期開始,西周中晚期最為興盛,持續到春秋早中期。
研究人員根據遺址出土的各個時期不同類型冶鑄遺物的鉛同位素比值分析結果,與銅陵本地金屬礦床重合,與二里頭遺址、周原地區多處鑄銅作坊冶鑄物鉛同位素比值的對比顯示有差異,所以基本可以確定該遺址礦料來源就地取材。由此推斷銅陵地區人類采冶銅的活動至少在夏商時代就已開始。
據了解,從2008年到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銅陵市文物局聯合銅陵縣文物管理所,對境內的商周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共記錄近40處包括師姑墩在內的遺址,其中絕大部分為新發現。這些遺址主要分布于銅陵市的西湖、順安、鐘鳴鎮等中東部地區低山或丘陵崗地之間較平坦地帶,海拔40到200米不等,沿順安河、鐘鳴河、黃滸河等河流兩岸排列。
市文物部門介紹,從現場采集的文化遺物特征判斷,既有本地文化傳統,同時融合了周邊地區同時期的文化因素。此次調查是銅陵地區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突破,不僅為探索銅陵乃至我國商周時期青銅文化增添了一批寶貴資料,同時為研究青銅文化等諸多問題提供了新視角與新思路,又為今后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準確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