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領導在“北大”一次主題為“新能源汽車之路”的論壇中“放炮”,稱“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車,沒有一輛是低碳的。必須尋找到新的技術路線才能生產出低碳汽車來”。他還說,“無論是燃料電池的、生物汽油的,還是電動汽車的,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都還做不到低碳”,并煞有介事地告誡有些企業,“不能以發展低碳的名義做高碳”。
雖然此番言論看似高屋建瓴、來頭很大,但實際內容空洞無物,毫無社會責任感。
更有一些官員、專家、分析師,動輒以“中國新能源汽車缺乏創新技術”、“企業炒概念”等等似是而非的言論,為當前中國低碳汽車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大潑冷水。
事實是中國汽車企業及相關電池、電機、電控(以下簡稱“三電”)企業,特別是大批民營企業抓住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在最近幾年內敢于投資、勇于創新,創辦了大批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并形成一個頗具規模和水平的產業群體。對此,國家相關部門及領導,應有針對性地給予支持和引導,譬如盡快頒布相關標準,使企業少走彎路;進行政策調控,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發育等等。
把現在的新能源車說得一無是處,“沒有一輛是低碳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車呢?什么技術路線才能是低碳的呢?翻遍報告全文,沒有任何描述,可能他自己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會用“不能以發展低碳的名義做高碳”來嚇唬老百姓。這種學風是要害死人的。
至于某些所謂的專家,說什么電動汽車用的電70%是煤電,因此也不是低碳的。這簡直不是在進行學術討論,更像是“抬杠”。因為他們把汽車本身的低碳技術與社會大環境(如供電)的狀況混為一談。即便是70%是煤電,那整個電網供電的熱效率也能達到65%~70%,甚至更高,比起內燃機的25%熱效率要高出數倍。因此就全社會的大循環而言,電動車的節能減排總體效果也遠遠優于內燃機汽車。
現在凡是拿中國汽車工業說事的,張嘴就是諸如“沒有創新”之類的陳詞濫調。那么到底什么是創新呢?最近美國《商業周刊》發布2010年“全球創新企業50強”排行榜,比亞迪進入了前八強。其中全球領先的鐵電池技術就是搭載在F3DM雙模混動車上,并加裝了全球首創的車頂太陽能電池充電系統。
此外,廣東珠三角地區大量“三電”企業產業群,無論是企業的產品、制造工藝、經營管理,或是行銷模式,都顯示了很強的創新能力。如東莞ATL的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在系統性能和壽命周期成本具有獨特的優勢;又如珠海中聚雷天公司的稀土釔鐵鋰電池,具有耐高溫、長壽命、高功率的特點,并擁有15項全球專利。以上兩家企業產品均大量行銷海外;再如上海電驅動有限公司的電動車輛用高密度永磁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無論是電機本身或是電力電子集成控制器產品均有眾多的技術創新點,并已在眾多國內品牌新能源車上獲得小批量運用。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無論是珠三角,或是長三角,更或是我國其它各地,電動汽車產業都正在崛起之中。
雖然此番言論看似高屋建瓴、來頭很大,但實際內容空洞無物,毫無社會責任感。
更有一些官員、專家、分析師,動輒以“中國新能源汽車缺乏創新技術”、“企業炒概念”等等似是而非的言論,為當前中國低碳汽車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大潑冷水。
事實是中國汽車企業及相關電池、電機、電控(以下簡稱“三電”)企業,特別是大批民營企業抓住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在最近幾年內敢于投資、勇于創新,創辦了大批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并形成一個頗具規模和水平的產業群體。對此,國家相關部門及領導,應有針對性地給予支持和引導,譬如盡快頒布相關標準,使企業少走彎路;進行政策調控,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發育等等。
把現在的新能源車說得一無是處,“沒有一輛是低碳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車呢?什么技術路線才能是低碳的呢?翻遍報告全文,沒有任何描述,可能他自己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會用“不能以發展低碳的名義做高碳”來嚇唬老百姓。這種學風是要害死人的。
至于某些所謂的專家,說什么電動汽車用的電70%是煤電,因此也不是低碳的。這簡直不是在進行學術討論,更像是“抬杠”。因為他們把汽車本身的低碳技術與社會大環境(如供電)的狀況混為一談。即便是70%是煤電,那整個電網供電的熱效率也能達到65%~70%,甚至更高,比起內燃機的25%熱效率要高出數倍。因此就全社會的大循環而言,電動車的節能減排總體效果也遠遠優于內燃機汽車。
現在凡是拿中國汽車工業說事的,張嘴就是諸如“沒有創新”之類的陳詞濫調。那么到底什么是創新呢?最近美國《商業周刊》發布2010年“全球創新企業50強”排行榜,比亞迪進入了前八強。其中全球領先的鐵電池技術就是搭載在F3DM雙模混動車上,并加裝了全球首創的車頂太陽能電池充電系統。
此外,廣東珠三角地區大量“三電”企業產業群,無論是企業的產品、制造工藝、經營管理,或是行銷模式,都顯示了很強的創新能力。如東莞ATL的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在系統性能和壽命周期成本具有獨特的優勢;又如珠海中聚雷天公司的稀土釔鐵鋰電池,具有耐高溫、長壽命、高功率的特點,并擁有15項全球專利。以上兩家企業產品均大量行銷海外;再如上海電驅動有限公司的電動車輛用高密度永磁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無論是電機本身或是電力電子集成控制器產品均有眾多的技術創新點,并已在眾多國內品牌新能源車上獲得小批量運用。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無論是珠三角,或是長三角,更或是我國其它各地,電動汽車產業都正在崛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