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龜裂處理
樓主 收藏 舉報 帖子創建時間: 2010-04-18 19:05 回復: 關注量:292
130℃提高至180~200℃,模具壽命可大幅度提高。 焊接修復是模具修復中一種常用手段。在焊接前,應先掌握所焊模具鋼型號,用機械加工或磨削消除表面缺陷,焊接表面必須是干凈和經烘干的。所用焊條應同模具鋼成分一致,也必須是干凈和經烘干的。模具與焊條一起預熱(H13為450℃),待表面與心部溫度一致后,在保護氣下焊接修復。在焊接過程中,當溫度低于260℃時,要重新加熱。焊接后,當模具冷卻至手可觸摸,再加熱至475℃,按25mm/h保溫。最后于靜止的空氣中完全冷卻,再進行型腔的修整和精加工。模具焊后進行加熱回火,是焊接修復中重要的一環,即消除焊接應力以及對焊接時被加熱淬火的焊層下面的薄層進行回火。 模具使用一段時間后,由于壓射速度過高和長時間使用,型腔和型芯上會有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是由脫模劑、冷卻液的雜質和少量壓鑄金屬在高溫高壓下結合而成。這些沉積物相當硬,并與型芯和型腔表面粘附牢固,很難清除。在清除沉積物時,不能用噴燈加熱清除,這可能導致模具表面局部熱點或脫碳點的產生,從而成為熱裂的發源地。應采用研磨或機械去除,但不得傷及其它型面,造成尺寸變化。 經常保養可以使模具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新模具在試模后,無論試模合格與否,均應在模具未冷卻至室溫的情況下,進行去應力回火。當新模具使用到設計壽命的1/6~1/8時,即鋁壓鑄模10000模次,鎂、鋅壓鑄模5000模次,銅壓鑄模800模次,應對模具型腔及模架進行450—480℃回火,并對型腔拋光和氮化,以消除內應力和型腔表面的輕微裂紋。以后每12000~15000模次進行同樣保養。當模具使用50000模次后,可每25000~30000模次進行一次保養。采用上述方法,可明顯減緩由于熱應力導致龜裂的產生速度和時間。 在沖蝕和龜裂較嚴重的情況下,可對模具表面進行滲氮處理,以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但滲氮基體的硬度應在35-43HRC,低于35HRC時氮化層不能牢固與基體結合,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大片脫落:高于43HRC,則易引起型腔表面凸起部位的斷裂。滲氮時,滲氮層厚度不應超過0.15mm,過厚會于分型面和尖銳邊角處發生脫落。 3.熱處理 熱處理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模具使用壽命。由于熱處理過程及工藝規程不正確,引起模具變形、開裂而報廢以及熱處理的殘余應力導致模具在使用中失效的約占模具失效比重的一半左右。 壓鑄模型腔均由優質合金鋼制成,這些材料價格較高,再加上加工費用,成本是較高的。如果由于熱處理不當或熱處理質量不高,導致報廢或壽命達不到設計要求,經濟損失世大。因此,在熱處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鍛件在未冷至室溫時,進行球化退火。 (2) 粗加工后、精加工前,增設調質處理。為防止硬度過高,造成加工困難,硬度限制在25-32HRC,并于精加工前,安排去應力回火。 (3) 淬火時注意鋼的臨界點Ac1和AC3及保溫時間,防止奧氏體粗化?;鼗饡r按20mm/h保溫,回火次數一般為3次,在有滲氮時,可省略第3次回火。 (4) 熱處理時應注意型腔表面的脫碳與增碳。脫碳會記過迅速引起損傷、高密度裂紋;增碳會降低冷熱疲勞抗力。 (5) 氮化時,應注意氮化表面不應有油污。經清洗的表面,不允許用手直接觸摸,應戴手套,以防止氮化表面沾有油污導致氮化層不勻。 (6) 兩道熱處理工序之間,當上一道溫度降至手可觸摸,即進行下道,不可冷至室溫。 4.壓鑄模常見故障原因及排除 壓鑄模常見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參見表1。